中新社在写作上有16字箴言:“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
这16字箴言形成的“四话四说”,颇有道理!理当成为所有媒体人写作上的努力方向!
那么,这“四话四说”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进行一番探讨。
说短话、写短文,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近些年来,可以说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不少媒体人都尽量把自己的话说短、把自己的文章写短。长话短说,长文短写,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使然。要看到,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都在追求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和观点,以利于自己工作和事业的迅速推进。那种说长话、写长文的做法,已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扭转。长话短说,长文短写,是话风、文风问题。要将其切实做到,不下些苦功夫还真不行。比如我们有些稿子里的长句子、长标题还是较多。那种长句子读起来很别扭、不顺畅;那种长标题往往把好文章与读者隔开、失之交臂。他说:“我自己写文章,总是希望七八个字一句,或十个字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它分成几段,断开了就好念了。别人愿意念下去;断开了也好听了,别人也容易懂。”作为新闻媒体当然要领会、贯彻其中的精神,但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这里有一个转化的环节,即官话要民说。毋庸讳言,新闻报道中的概念化、口号化、文件化,是个老毛病了。尽管近年来改进不小,但其痕迹时有所见。这就需要我们媒体人在“官话民说”上下一番功夫。要做到“民说”,首先要知道“民如何说”,即老百姓的话语是如何说的,他们喜欢哪样儿的话语。为达此目的,需要我们媒体人经常到民间去,倾听百姓的话语。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到“生活海洋”中捞取串串佳句妙言,写在稿子里能取得明显好效果。而那种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语言可能看上去很美,但没有“烟火气”、不会冒“热气”,而来自民间的语言则鲜活得多。坚持“官话民说”,是新闻媒体坚持传播属性的体现。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仅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还易于形成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不同场合,该说软话的时候就说软话;该说硬话的时候就说硬话,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然就媒体报道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应该是硬话软说。媒体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诸多信息和观点的,在表达形式上一定要注意“和蔼可亲,入眼入耳”。如果总是“板着面孔”、“硬邦邦”的,人们就只好与你“拜拜”了!你辛辛苦苦编了半天的报纸没人光顾,那岂不是可悲?还谈什么传播效果呢?1979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就是一个“硬话软说”的范例。当时(1978年12月17日)胡乔木对起草者、时年56岁的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谭文瑞交代了邓小平同志布置的任务后说:“行文不用党报社论的格调,语气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适应台湾同胞的习惯,让他们能听得进去。”开篇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打动了人心;接下来的“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把人们的思绪撩拨得满腔满怀。读这样的文章,谁不为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在这方面,我们当很好地学习一番!新闻报道以真实为自己的生命。写稿要往“实”里写;标题要往“实”里做。怎能说空话、放空炮呢?然在有些稿子中,说空话、写空文的毛病依然可见。这倒不是说写作者故意为之,而是说有时稍不注意就会酿出些空话来。比如“护林员老王对林木有感情,干劲很足”,究竟怎么“足”呢?不如写“天刚有点亮光,窗外风呼呼地吹。王老汉就起床了,他要去林子里看看。”再如“他的个子很高”,一米六?还是一米七?不如直接写“他有一米七八的个子,很魁梧。”在讲话中不说空话,在写作中不写空言,这是一个媒体人理当履行的职责。为把这一点切实做到位,记者编辑就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写稿要往“实”里写;说话要往靠“实”里说。尽量不与空话、空言沾边。
但不好说也得必须说,那就得脚踏实地,胸怀实情,口有实语。惟此,才能把这“四话”说好,说精彩!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推荐阅读:
中新社记者忆袁老:您去往星辰,继续守候这片深爱的土地
影像铭刻无双士,不忘袁老教稼时——中新社记者镜头下的袁隆平
在地方如何写就好稿?这份大数据分析道出“中奖”秘笈
王和岩:庸常的人生需要新闻给予的快乐
会议报道深似海,财经记者如何“海底捞针”?